武乡南关保全涌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地处太行山腹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一直是制约武乡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武乡人民便开始修建“旱井”,利用竖井连接地下暗河,汲取地下水,形成了独特的“涌泉”景观。位于武乡县城南关村的保全涌,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处。
保全涌始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据《武乡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当地乡绅侯德芳曾捐资重修,并立碑铭文,详细记录了涌泉的修建过程和灌溉效益。清代及民国年间,保全涌也经历了多次修葺,规模不断扩大,水量逐渐增多,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武乡县现存较为古老、保存较为完整的“旱井”之一,也是研究当地水利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全涌的结构颇为精巧,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位于地下深处,深度可达数十米,其直径约2米,全部用青砖砌成,井壁上每隔数米便设有石龛,方便上下维修。竖井底部与地下暗河相连,源源不断地汲取地下水。暗渠从竖井底部延伸而出,长达数公里,将地下水引至地面。明渠则将暗渠中的水流汇聚起来,流向附近的农田和村庄。蓄水池建于涌口附近,用于储存多余的水量,以备不时之需。
保全涌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南关村及周边地区的灌溉问题,还为当地百姓的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据当地老人回忆,每逢干旱季节,附近村庄的百姓都会赶着马车,挑着水桶,到保全涌取水,场面十分热闹。保全涌的水质清澈甘甜,冬暖夏凉,用其灌溉的农田,庄稼长势喜人,收成颇丰。因此,保全涌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救命涌”、“幸福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农业灌溉方式的改变,保全涌的灌溉功能逐渐弱化。但作为武乡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保全涌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2013年,保全涌被公布为武乡县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其进行了修缮保护,修建了保护围栏、标识牌等设施,使其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如今,保全涌已不再是单纯的灌溉设施,它承载着武乡人民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成为展示武乡县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每逢节假日,都会有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力量,追寻那段难忘的历史记忆。当地政府也计划将保全涌打造成集历史文化展示、休闲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保全涌的故事,是武乡人民与自然抗争、顽强拼搏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一处古老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积淀和精神力量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