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前证据保全定义
## 一、引言
在诉讼活动中,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区分责任的关键要素。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等到诉讼正式开始后再行收集证据,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证据灭失、损毁或难以取得,进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弥补传统证据制度的不足,现代各国普遍建立了诉前证据保全制度。
诉前证据保全,是指在诉讼开始前,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依法采取措施,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进行提前固定和保护的一种制度。它是诉讼程序法上的重要概念,也是保障当事人正当权益、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
## 二、诉前证据保全的特征
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 **时间上的先行性**: 诉前证据保全发生在诉讼开始之前,即在当事人尚未提起诉讼或者仲裁之前。这是其区别于诉讼中证据保全的最显著特征。
2. **程序上的独立性**: 诉前证据保全程序独立于诉讼程序和仲裁程序,具有独立的申请条件、审查标准和裁定程序。即使法院最终驳回了当事人的保全申请,也不会影响其后续提起诉讼或仲裁的权利。
3. **目的上的保障性**: 诉前证据保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相关证据灭失或难以取得,保障当事人日后在诉讼中能够顺利行使诉讼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和公正审理。
4. **措施上的临时性**: 诉前证据保全措施是对当事人财产或权利的一种临时性限制,其效力随着诉讼程序的启动而终止。如果当事人在法院规定的期限内未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 三、诉前证据保全的对象
诉前证据保全的对象是“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具体而言,可以包括:
1. **物证**: 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例如合同文本、票据、产品、事故车辆等。
2. **书证**: 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记载或表达的内容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例如电子邮件、信件、账簿、报表等。
3. **视听资料**: 指以录音、录像、电子数据等形式记录的声音、图像等信息,例如监控录像、录音通话、手机短信等。
4. **证人证言**: 指证人就其所知悉的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例如目击证人的证言、当事人近亲属的证言等。
5. **电子数据**: 指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例如网页信息、数据库信息、软件代码等。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证据都可以申请诉前证据保全。申请人需要证明其所要保全的证据与案件具有关联性,并且确实存在灭失或难以取得的可能性。
## 四、诉前证据保全的适用条件
申请诉前证据保全,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申请人具有申请资格**. 申请人必须是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个人或组织,例如将来可能成为案件当事人的一方,或者案件的利害关系人。
2. **存在需要保全的证据**. 申请人必须证明所要保全的对象属于证据,并且该证据与案件具有关联性。
3. **该证据存在灭失或难以取得的可能性**. 这是申请诉前证据保全的关键条件。申请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如果不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相关证据将有可能被销毁、隐匿、篡改,或者因其他原因导致难以取得。
4. **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申请诉前证据保全不得损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 五、诉前证据保全的程序
一般而言,诉前证据保全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申请**. 利害关系人认为需要采取诉前证据保全的,应当向证据所在地的基层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2. **审查**. 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申请人是否具有申请资格、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是否存在需要回避的情况等。
3. **裁定**. 经审查,法院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反之,应当作出驳回申请的裁定。
4. **执行**. 诉前证据保全的执行措施包括:复制、封存、扣押、提取、鉴定、拍照、录像等。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措施进行组合适用。
5. **解除**. 诉前证据保全的期限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一般不超过三十日。当事人在法院规定的期限内起诉或者申请仲裁的,诉前证据保全的效力将持续到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或者仲裁机构作出裁决为止。如果当事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起诉或者申请仲裁,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 六、结语
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是现代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及时固定证据、防止证据灭失、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诉讼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诉前证据保全制度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共同努力下,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必将在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