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产保全疯魔模式
浙江省近年来对财产保全措施的滥用现象愈演愈烈,已到了"疯魔模式"的地步。随意冻结查封企业资产、个人财产,甚至动辄限制当事人出境,严重侵害公民、企业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
濫用情況惡劣
根据 Zhejiang Provincial High People's Court 的数据,2021年,全省法院共发出财产保全裁定 15 万余件,涉及金额超过 1 万亿元。而其中,有近一半的案件最终被法院驳回或撤销,说明财产保全措施滥用情况十分严重。
滥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保全标的范围随意扩大,冻结、查封企业全部或大部分资产,甚至连生产经营必需的设备、原材料也不放过。二是保全金额大幅超出诉讼标的,甚至超过被告人的全部财产价值。三是频繁反复申请财产保全,同一案件多次申请冻结同一财产。
後果不堪設想
财产保全措施滥用对当事人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被冻结的资产往往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订单流失、客户信任丧失甚至企业倒闭。个人财产被查封造成生活不便,甚至失去住所、无法维系生计。夸张的是,一些被限制出境的当事人,出行、探亲、商业活动受到严重阻碍,个人自由和发展权利遭到侵犯。
更严重的是,财产保全滥用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财产保全作为诉讼中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在于保障申请人债权的实现。但滥用财产保全,却使得本来出于保护债权的目的演变成为损害债权人的行为。当事人被冻结的财产可能因长期闲置而贬值,甚至因无人管理而受到损失。最终,债权人非但不能获得偿还,反而可能在财产保全被撤销后面临更大损失。
成因探究
浙江财产保全疯魔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片面追求办案效率。一些法院和法官盲目追求立案率、结案率等数据,倾向于一味满足申请人的保全请求,以避免承担不予保全而导致的不利后果。
二是裁判规则模糊。我国对财产保全措施的审查标准尚不清晰,不同法院和法官的尺度不一,导致裁判结果存在差异。这种模糊性给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为滥用提供了空间。
三是利益驱动。一些申请人利用财产保全措施对被申请人施加压力,达成和解协议;部分律师也为了获取高额代理费而鼓励当事人滥用财产保全。
規範與建議
为遏制财产保全疯魔模式,必须采取多措并举的措施:
一是明确裁判规则。最高法院应出台更为明确具体的财产保全审查标准,对保全目的、范围、金额等作出明确规范,减少裁判尺度的差异,防止法官滥用裁量权。
二是加强监督问责。建立健全财产保全监督机制,由上级法院、纪检监察机关定期检查下级法院财产保全执行情况,严肃查处滥用行为。当事人也可以通过投诉、申诉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三是完善救济途径。被错误冻结查封的当事人应享有及时、有效的救济途径。法院应建立财产保全异议处理程序,当事人可以在被保全后及时提出异议,要求法院迅速审查并撤销不当保全措施。
四是树立正确理念。法官应树立公正司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理念,防止陷入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误区。申请人也要理性对待财产保全,避免滥用保全手段损害他人利益。
只有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问责、保障当事人救济权利、树立正确司法理念等多方面措施齐抓共管,才能真正遏制浙江财产保全疯魔模式,有效保障公民、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法治和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