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六一 杨保全
杨保全,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稍显陌生,但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和出版领域,他都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发展紧紧相连,更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试图从杨保全的个人经历出发,勾勒出这位“商务老黄牛”的生平,并以此为窗口,窥探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和文化界的变迁。
杨保全(1885-1951),字惺吾,江苏无锡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仅在私塾读过几年书。1900年,年仅15岁的杨保全为谋生计,经同乡介绍,来到当时已初具规模的商务印书馆做学徒。从排字、印刷到装订,他都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凭借着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渐掌握了各项技能,并得到了馆内同仁的认可。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务印书馆作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出版了大量新式书籍报刊。杨保全敏锐地意识到时代的变革,积极学习新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并主动请缨参与到新书刊的印刷出版工作中。他参与了《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妇女杂志》等一系列重要刊物的印刷,见证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商务印书馆闸北总厂不幸被毁于战火。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杨保全强忍悲痛,带领工友们抢救印书设备和珍贵书籍,将损失降到最低。事后,他又积极参与到印刷厂的重建工作中,为商务印书馆的浴火重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杨保全坚守岗位,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商务印书馆的正常运转。他深知书籍是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的重要武器,在民族危亡之际更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他组织工人们加班加点,印刷出版了大量抗日救亡书籍,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保全继续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他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学习新思想,认真钻研新技术,为新中国出版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51年,杨保全因病逝世,享年66岁。他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出版事业,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杨保全的一生,可以发现,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朴实、爱国、敬业。他从一名普通的学徒成长为印刷业的专家,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守岗位,舍生忘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出版事业贡献力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杨保全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出版工作者,但他的故事却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只要我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商务印书馆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文化企业,其出版的图书和期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传承中华文化、传播先进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杨保全等老一辈出版人的精神,也将激励着新时代的出版人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