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对执行工作的推动作用
摘要:财产保全制度是保障民事诉讼顺利进行、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的重要制度,对于解决“执行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财产保全对执行工作的积极作用出发,分析了财产保全推动执行工作的机理,并针对我国财产保全制度在执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财产保全制度、提升执行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产保全;执行工作;执行难;制度完善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起诉前或诉讼过程中,为保障将来生效判决的顺利执行,对被申请人财产采取的强制性限制措施。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担保制度,财产保全可以防止当事人转移、隐匿、挥霍财产,为权利人实现其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对提高执行效率、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诚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产保全对执行工作的积极作用
财产保全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保障制度,其目的在于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的实现。实践中,财产保全对执行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被执行人逃避债务
在部分案件中,个别被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在败诉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往往会转移、隐匿财产,以逃避法院执行。财产保全制度的启动,可以有效避免被执行人转移、隐匿、挥霍财产行为的发生,防止被执行人利用时间差恶意逃避债务,为日后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二)提高执行效率,降低执行成本
实践中,如果在进入执行程序之前,法院已经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法院执行中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的环节,缩短了执行周期,同时也降低了申请执行人和法院的执行成本,提高了执行工作效率。
(三)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财产保全制度有效地保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了申请执行人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因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而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权威。
二、财产保全推动执行工作的机理分析
财产保全制度对执行工作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机制来实现:
(一)保障功能
财产保全制度的首要功能在于保障。通过对被执行人可能转移、隐匿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限制被执行人对财产的处分权,防止被执行人逃避债务,为将来生效法律文书的顺利执行提供保障,解决当事人“赢了官司却输了钱”的困境,切实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威慑功能
财产保全对被执行人具有威慑力,可以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法律义务。财产保全限制了被执行人对财产的处分,增加了其履行义务的压力,促使其主动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解决纠纷,从而实现案结事了。
(三)程序衔接功能
财产保全制度在诉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将财产保全阶段取得的财产线索延伸到执行程序中,为执行程序的启动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诉讼程序到执行程序的顺利流转,提高了执行效率。
三、我国财产保全在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财产保全制度对执行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财产保全制度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用率不高
部分法官风险意识不强,担心财产保全导致错误,不愿意主动适用财产保全制度。同时,当事人对财产保全制度缺乏了解,申请财产保全的意识不强,导致财产保全制度的适用率偏低。
(二)保全范围过窄
现行法律规定,财产保全的范围限于请求的范围或与本案有关的财产,对于被申请人其他财产无法进行保全,导致部分被申请人转移财产后,法院无法采取有效保全措施,不利于债权的实现。
(三)保全措施不足
现有的财产保全措施主要包括查封、扣押、冻结等,缺乏对股票、基金等新型财产的保全措施,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财产形态对保全措施的需求,导致部分案件中无法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有效保全。
(四)信息化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