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全保全功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康熙大帝无疑是一位功绩卓著的帝王。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是清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而在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背后,有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他就是辅佐康熙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股肱之臣——福全。
福全(1635年-1699年),满洲镶黄旗人,赫舍里氏,其父索尼是清朝开国功臣之一。福全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双全,深得顺治帝赏识。康熙帝即位后,年仅八岁,朝政由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共同执掌。福全作为索尼之子,承袭父职,成为辅政大臣之一,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辅政生涯。
福全的辅政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被擒,福全以首辅身份独揽朝政,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主动请求解除辅政大臣之职。在这段时间里,福全尽心辅佐年幼的康熙帝,处理政务,平定叛乱,为康熙帝日后亲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上,福全主张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他严惩贪官污吏,整肃吏治,使清朝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清。他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还主张加强民族团结,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在军事上,福全参与指挥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的叛乱。三藩之乱是清初规模最大的一次叛乱,历时八年,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福全在平叛战争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为最终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参与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康熙十五年(1676年),福全认为康熙帝已经具备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于是主动请求解除辅政大臣之职,将权力归还给康熙帝。康熙帝虽然对福全万般不舍,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请求。这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充分体现了福全的高风亮节和对康熙帝的忠心耿耿。
福全解除辅政大臣之职后,并没有就此退出政坛,而是继续以议政大臣的身份辅佐康熙帝。他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参与处理重要政务,仍然是康熙帝最信任的重臣之一。 这是福全辅政生涯的第二阶段, 虽然不再直接掌权,但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政治才能,福全依然在国家政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为康熙帝不可或缺的政治导师和精神支柱。
康熙三十年(1691年),噶尔丹再次率军进犯,康熙帝御驾亲征。福全年事已高,但仍然主动请缨,随军出征。在征讨噶尔丹的战争中,福全不顾年迈体衰,运筹帷幄,为平定叛乱做出了重要贡献。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噶尔丹战败身亡,福全因功加封为一等公。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福全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康熙帝闻讯悲痛万分,亲临福全身前祭奠,并辍朝五日,以示哀悼。福全死后,被追封为太傅,谥号“文忠”,配享太庙,这都是清朝臣子的最高荣誉。
纵观福全的一生,他忠君爱国,勤政廉洁,为官清正,为民着想,是清朝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代贤臣。他辅佐康熙帝长达半个多世纪,为“康乾盛世”的开创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政治智慧,他的军事才能,他的高尚品格,都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