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中财产保全范围
作者:Bard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为防止当事人(主要是被告)转移、隐匿、变卖财产,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依法采取的限制或者禁止被申请人处分特定财产的强制措施。财产保全制度是保障胜诉权益实现的重要机制,对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财产保全的范围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财产保全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可以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
(1) 动产,例如:车辆、船舶、机器设备、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2) 不动产,例如:房屋、土地使用权等;
(3) 其他财产权,例如:股权、债权、知识产权等;
(4) 行为,例如:停止支付、交付、转让等。
2. 与被申请人争议金额相当的财产
申请财产保全,应当提供担保,且保全的范围应当与被申请人争议金额相当。财产保全的范围不能超过当事人请求的范围或者争议标的物的价值。例如,甲公司起诉乙公司,要求支付货款100万元,则甲公司申请财产保全的范围原则上不能超过100万元。
3. 不属于被执行人生活必需品的财产
财产保全不能损害被申请人的基本生活。因此,被申请人日常生活必需的住房、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一般不在财产保全的范围内。但如果被申请人存在明显超出日常生活需要的奢侈品,则该部分财产也可以被纳入财产保全的范围。
4. 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取财产保全的其他财产
例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人民法院冻结被执行人银行存款的,应当划拨被执行人存款的利息,但对定期存款以及存款人在银行的理财产品,人民法院不应划拨其产生的利息。
二、 财产保全的排除范围
为了防止财产保全被滥用,法律也规定了一些财产不能被保全,即财产保全的排除范围,主要包括:
1. 依法 exempt from enforcement 的财产
例如:被申请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被申请人从事必要生产工具等。
2. 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例如:正在进行确权诉讼的房屋等。
3.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能冻结、查封的其他财产
例如:社会公益资金、财政拨款等。
三、 财产保全的申请和裁定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1. 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2. 申请财产保全的事实和理由;
3. 被申请人财产状况的证据材料;
4. 担保财产清单及其权属证明;
5. 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人民法院收到财产保全申请后,应当在48小时内做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裁定不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申请人可以提供担保,并向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五日内做出复议裁定。
四、 财产保全的解除
财产保全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在财产保全期间或者之后,出现以下情况时,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1. 申请人撤回申请的;
2. 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
3. 案件审理终结的;
4. 保全期限届满的;
5. 其他应当解除财产保全的情形。
五、 结语
财产保全制度在诉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和适用财产保全的范围,对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确定财产保全的范围,既要确保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又要避免过度保全,损害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2. 严格审查财产保全的申请,防止财产保全被滥用,损害司法公信力。
3. 加强对财产保全程序的监督,确保财产保全程序合法、公正、高效。
总之,财产保全制度作为保障胜诉权益实现的重要机制,在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正确把握财产保全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确保财产保全制度的正确适用,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