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众诉讼财产保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日益增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随之而来的群体性纠纷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涉众型案件往往涉及人数众多、标的金额巨大,一旦企业败诉,很可能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导致众多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了有效应对涉众型诉讼带来的法律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有必要对涉众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 一、涉众诉讼财产保全概述
涉众诉讼财产保全,是指在涉众案件诉讼过程中,为防止当事人(主要是被告)转移、隐匿、挥霍财产,损害众多利害关系人利益,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申请或依职权采取的,对当事人财产进行控制的诉讼保障措施。该制度旨在通过对被申请人财产的控制,为将来生效判决的执行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维护众多利害关系人,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劳动者等群体的合法权益。
与一般的财产保全相比,涉众诉讼财产保全具有以下特点:
主体特殊性:申请人既可以是单个的利害关系人,也可以是多个利害关系人,还可以是由法院指定的代表人,甚至可以是检察院。 目的的公益性:涉众诉讼财产保全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个别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司法权威。 标的的广泛性:保全标的可以是被申请人的动产、不动产、权利以及其他财产权益,范围十分广泛。 裁定程序的简易性和灵活性:为了及时有效地采取保全措施,防止被申请人转移财产,法律规定了较为简易灵活的保全程序。## 二、涉众诉讼财产保全面临的困境
尽管涉众诉讼财产保全制度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生效判决顺利执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操作中,该制度的适用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 申请人举证难与法院审查难**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申请财产保全,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并且需要证明不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将可能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然而,在涉众诉讼中,由于利害关系人众多,分布范围广,且单个利害关系人所涉利益相对较小,导致申请人收集证据、提供担保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涉众案件往往案情复杂,法院在短时间内难以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难以准确判断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容易导致“保全难”的问题。
**(二) 保全范围和方式缺乏明确规定**
现行法律对涉众诉讼财产保全的范围和方式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该制度的有效实施。例如,在保全范围方面,是仅限于被申请人已经发现的财产,还是包括其将来可能获得的财产?在保全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查封、扣押、冻结等方式外,是否可以适用其他更灵活、更有效的保全方式?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 缺乏对被申请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为了防止被申请人转移财产,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先予执行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对被申请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机制,容易出现过度保全、错误保全等情况,侵犯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例如,一些法院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往往采取“一保了之”的做法,对被申请人的所有财产进行保全,严重影响了被申请人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 三、完善涉众诉讼财产保全制度的建议
针对上述困境,为进一步完善涉众诉讼财产保全制度,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出以下建议:**(一) 明确法律规定,细化适用规则**
建议在民事诉讼法或相关司法解释中,对涉众诉讼财产保全的定义、适用条件、范围、方式、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细化适用规则,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统一司法尺度。例如,可以考虑建立涉众诉讼财产保全的特殊机制,降低申请门槛,简化申请手续,建立公益律师参与机制,为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解决申请人举证难、担保难的问题。
**(二)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保全效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财产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全国法院财产信息的联网查询,方便法院及时了解被申请人的财产状况,提高财产保全效率。同时,可以探索建立电子财产保全机制,通过对被申请人的电子账户、网络虚拟财产等进行冻结,提高财产保全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三) 强化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为防止财产保全措施的滥用,侵犯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建议加强对法院财产保全行为的监督,建立健全错案追究机制。例如,可以探索建立财产保全责任保险制度,由法院为其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购买责任保险,一旦出现错误保全的情况,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减轻法院的顾虑,促使其更加审慎地行使财产保全的权力。
**(四) 加强多元化解机制建设,降低诉讼成本**
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和解、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减少诉讼案件数量,降低司法成本。对于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法院应积极引导当事人进行诉讼和解,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从源头上减少财产保全案件的数量。
总之,涉众诉讼财产保全制度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监督机制,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该制度的作用,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统一。